每年體檢季
總會聽說
身邊有朋友查出甲狀腺結節!
為什么平時一點感覺都沒有
脖子摸著也皮滑肉嫩的
一查就有甲狀腺結節了呢?
結節會不會癌變?要不要治?
一旦長了甲狀腺結節是不是就離
“甲亢”或“大脖子病”不遠了?
是不是從此必須要告別海鮮,戒掉碘鹽了?
要不要馬上手術?
如果您也有這么多疑問的話,
認真看完這篇就懂啦!
甲狀腺結節,是指在甲狀腺內出現的一個腫塊,并且會隨著人的吞咽動作上下移動。
結節,其實只是腫瘤、囊腫、炎性團塊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甲狀腺腫物的一種形態描述。
最近幾年,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。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已躍居女性腫瘤的前三位,要知道,在十年前甲狀腺癌還很少見。臨床發現,約有20% 以上的正常人被查出發現甲狀腺中有結節,一般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甲狀腺呈彌漫性腫大,并有單個或多個結節,結節似黃豆或蠶豆大小,質地軟韌,并會隨著吞咽動作上下活動。其中女性比男性多,比例約為4:1。美國的資料表明,4%-7%的成年人在體檢時可發現甲狀腺結節,而通過超聲波檢查甲狀腺,或尸檢發現的甲狀腺結節更多,可高達30%-50%。
看到上面的數據,是不是感覺背脊發涼?有沒有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自己的脖子?別緊張,盡管甲狀腺結節發病率高,但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,惡性僅占不到5%。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后不要驚慌,醫生通常需要綜合考量才能判斷出是否需要手術治療。
那么檢查甲狀腺結節,是B超好還是CT、磁共振好?甲狀腺的影像學檢查中,B超是最準確的,CT、磁共振(MRI)次之。如果要看周圍組織的詳細情況,可以再做CT。
甲狀腺結節中,85%-95%是良性結節。在甲狀腺惡性結節中,90%以上又都是低度惡性的。通常來說,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治療,除非結節的大小影響美觀或吞咽了,才需要通過手術切除。另外,如果結節血流豐富、邊界不清、有沙粒樣鈣化等都可能提示結節為惡性。但是,最終的判斷還是需要去醫院做活檢才能確定。對于直徑小于1cm、僅B超檢查發現、體檢未觸及的結節,注意隨訪動態觀察,半年復查一次B超,增大明顯者需采用手術治療。
可以參考以下幾點:①對于增長迅速、高度懷疑惡性、穿刺證實惡性者;②結節較大、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、有壓迫癥狀者;③非甲狀腺腫流行區的年齡小于20歲的結節;④合并甲亢的結節。
如果發現有鈣化,也不要過度緊張。“鈣化”確實是癌的提示,但并不是所有鈣化都是癌。臨床發現:沙粒狀鈣化點的惡性幾率要高于大塊狀鈣化。所以,如發現鈣化,最重要的是找個有經驗的醫生再次通過B 超仔細觀察、綜合判斷。如同時還有血流供應豐富、結節邊界不清、回聲不均勻等因素,醫生才會懷疑惡性,需要進一步通過活檢來確診。
同時,建議去做個甲狀腺功能檢查,這個檢查其實是為了診斷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,是否有甲亢、甲減或者甲狀腺炎癥等疾病。但是,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卻與此項檢查無關,因為很多甲狀腺癌癥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。
有良性結節的人應該適當降低TSH水平(促甲狀腺激素)。
海產品。對,沒看錯,是海產品。甲狀腺良性結節的人多吃海產品,而不是如一般人想象長結節了不能吃海貨。TSH如果>2.5,則需要吃優甲樂來控制結節。
十字花科食物:卷心菜、白蘿卜等,因為可以使T3、T4合成受阻,從而升高TSH,盡量少吃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甲狀腺結節患者,只要TpoAb、TgAb、TRAb這些抗體是陰性,無需忌碘;若TpoAb、TgAb、TRAb陽性,則要少吃海帶、紫菜類高碘食物。
總之,當B超發現甲狀腺結節之后,還要結合病史、癥狀表現以及其他相關檢查(如甲狀腺功能、甲狀腺自身抗體、甲狀腺核素掃描、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等),進一步明確診斷,針對不同病因及性質的甲狀腺結節,給予科學合理的處置,而不是統統地“一刀切”。
不輕視,不恐慌,才是保證健康的正確心態,希望今天的科普對您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!